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源遠流長,、博大精深,,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非常強調自覺和自律,非常重視正心修身,,如《大學》所說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,。”修身,、齊家,、治國、平天下,,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,。
嚴于修身,,就要認清自己。有位畫家在其創(chuàng)作的肖像畫里,,許多成年人的肖像畫只畫出一只眼睛,。別人問其是何用意。他說:“因為我用一只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,,用另一只眼睛審視自己,。”按理說,,每個人對自己應該是最了解的,,何需“用另一只眼睛審視自己”?原因在于,,人們常常習慣于盯著別人的缺點,,卻容易忽視自己的不足。正因此,,人們視“人貴有自知之明”為寶貴品質,,把“認識自己”當作嚴于修身的起點。認清自己要像魯迅先生那樣,,“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”,;像陳毅元帥那樣,“第一想到不忘本,,來自人民莫作惡,。第二想到黨培養(yǎng),無黨豈能有所作,?第三想到衣食住,,若無人民豈能活?第四想到雖有功,,豈無過失應慚怍,。”
嚴于修身,,就要審視自己,。反躬自省,歷來深受推崇,,孟子提倡“反求諸己”,,朱熹主張“日省其身”。北宋宰相文彥博兒時因頑皮而屢犯錯,,后自思改過,,為自己備了兩個罐子,每天做了有益之事,,就在罐子里放一粒紅豆,;做了無益之事,,就在另一個罐子里放一粒黑豆。他每天檢查紅豆和黑豆的數目,,以此警醒自己,終于紅豆遠超黑豆,�,!叭朔鞘ベt,孰能無過,?”關鍵是如何正視缺點,、改正錯誤。如果總是采取鴕鳥埋頭式的諱疾忌醫(yī),,或者是掩耳盜鈴式的文過飾非,,就可能小錯引發(fā)大錯,量變引起質變,,最終積重難返,。審視自己,正視不足,,勇于改過,,才能不斷進步。
嚴于修身,,就要提升自己,。北宋名臣范仲淹每晚睡覺前進行“自計”,算一算當天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俸祿是否相稱,?明朝尚書楊鼎以“十思”為座右銘,,常常檢視自己的德行。如此堅持不輟,、形成自覺,,終能成就人生,抵達高境,。黨員干部嚴于修身,,既要像古人那樣管住自己、管好自己,,堅守人生的底線,,也要固本培元增強黨性,在自我修煉,、自我約束,、自我改造中檢視、砥礪和提高,,涵養(yǎng)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,。只有將嚴于修身與黨性修養(yǎng)融入一體,,轉化為“躬身入局、日拱一卒”的行動,,補足精神之鈣,,煉就金剛不壞之身,才能不斷增強拒腐防變能力,,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,。
古語云:“君子為政之道,以修身為本,�,!泵鎸ι鐣闲涡紊恼T惑,需嚴于律己,、嚴于修身,,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,時刻保持頭腦清醒,,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影響和侵蝕,。反之,如果放縱自我,,心靈防線就會失守,,繼而處處潰塌,最終難免自毀前程,。
(向賢彪)
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
|